曾国藩的处世之道
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群人,他们秉承着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的理念,对国家、民族有着普通人不可理解的使命感,责任感。
诚然,在近世100多年西风东渐的大背景下,儒学、儒家,乃至儒士都被激进的批判者斥作守旧、陈腐的代名词。
而随着新思维逻辑的普及,“肉食者鄙”的观念被发挥到了极致,中国士大夫自身的优点和价值也被贬损殆尽。
而曾国藩恰恰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士大夫。
曾国藩对很多人来说,有很大的魅力,百年来中国历史上众多风云人物都对他顶礼膜拜。
他被后世誉为“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”的完人,他及其家族都福报深厚,甚至时至今日,曾氏家族依然兴旺发达,人才辈出。
毛泽东曾评价他说:“愚于近人,独服曾文正”。
而蒋介石,更是一生都在推崇曾国藩的为人处事,他的枕头旁永远只有两本书:一本是《圣经》,另一本则是《曾国藩家书》。
俗话说“为人须看曾国藩”。
曾国藩的这种处世哲学,包含了对人性固有弱点的认知和接纳,又有着人在困境中的无奈与转圜,能触发人多方面的思考。
守好心,管住嘴
让交往之人觉得放心、舒服,才是最聪明的做人之道。让人放心,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,这意味着这个人厚道,靠谱。
曾国藩说:“行事不可任心,说话不可任口”。为人处世,不可随心任性;说话更要出言谨慎,不可任意妄言。
曾国藩做京官时,因经常批评朝廷那些官官相护的官员,进而得罪了众多大臣和地方官绅,因此处处受打压。
咸丰刚刚登基时,他更是直言不讳的地在朝堂上批评皇帝:“小事精明,大事糊涂。徒尚文饰,不求实际。刚愎自用,出尔反尔。”
咸丰帝听后怒不可遏,非要降罪于曾国藩。后来还是季芝昌等大学士求情,曾国藩才躲过一劫。
曾国藩在家反省了两年,研读了老庄后,明白了自己处处碰壁的原因:不懂得慎言。
再次出山后,曾国藩处事风格大变,对待别的官员,说话委婉温和,不再疾言厉色。
史上因乱说话惹来祸端的,不胜枚举,更有杨修等人,为此而丢掉性命。
能够管住嘴,其实是一种高级的处世法则。
心存善念,嘴上则能留德。
话出口前,会顾及他人感受;而任言是非,信口雌黄,终会伤人又伤己。
能够守好心,管住嘴,福虽不至,祸已远离。
子贡问曰:君子已有恶乎?
君子也有憎恶的人和事吗?
子曰:有恶,恶称人之恶者。
是有所憎恶的,憎恶宣扬别人过错的人。
智者,必定不为哗众取宠,也不趁口舌之快,去揭人短处。
为自己留口德,为他人留面子。
俗话说,“立身以不妄语为本”,“祸从口出”。
立身最大的挑战就是骄傲和自大,说出一些言过其实的话,为了夸耀自己的能力而吹牛。
这样做首先会给自己招来灾祸,再有也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,谁还会放心把事情交给你呢?
所以,喜欢逞一时口舌之快的人,最终都难成大事。
宽待人,不抱怨
《荀子·荣辱》有言:“自知者不怨人,知命者不怨天。怨人者穷,怨天者无智”。
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别人,懂得命运的人不抱怨老天;抱怨别人的人必将无法摆脱困窘,抱怨上天的人必定无法立志进取。
经常抱怨的人,身上都会充满着负面消极的因素,使人不愿与之相处,
反而一个不抱怨的人,才会显得很有修养,周身充满着正能量。
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比较顺遂,功成名就,但他的弟弟,情况就不那么好。
曾国藩的六弟曾国华在写作方面的天赋很高,曾国藩一直期许他能够凭借文章考取功名,做一番事业。
曾国华也很自信,但在科举考场上,却屡屡失利。
这对他来说是很大的打击,曾经志向高远的翩翩少年,却在科举之路上屡屡碰壁,他的心态一落千丈,整日喋喋不休地抱怨。
曾国华抱怨考官没有眼光,看不懂自己的文章;他甚至抱怨自己的妻子,没有管好自己,导致自己没有尽全力读书。但始终没找自己身上的原因。
曾国藩得知后,在写给曾国华的家书中,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。
曾国藩毫不留情地说:“你考不上,完全是因为你没有努力、自暴自弃,怪得了谁?你有什么资格抱怨!”
曾国藩说:“牢骚太甚者,其后必多抑塞。盖无故而怨天,则天必不许,无故而尤人,则人必不服,感应之理然也”。
牢骚太重的人,今后的路一定不好走,因为他不会反思自己,不会改进和提升。
失败在所难免。而他的抱怨会引起别人的反感,让人敬而远之。
《论语·宪问》记载孔子感叹:“不怨天,不尤人,下学而上达,知我者其天乎”。
孔子周游列国,四处碰壁,若丧家之犬,但他始终没有抱怨过。
不怨天,不由人,而知修身立德,完善自我。
成熟的人,懂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够了。
没有一种努力会白白浪费,一切自有安排。
要相信,只要我们努力了,即便没有成功,也必然会有另外的收获。
自己不努力,事情失败了,还要处处抱怨别人,抱怨事情本身,这种人是最没有出息的,也是最没有希望的。
越努力,越幸运
子曰:“君子求诸己,小人求诸人”。
曾国藩资质平平,七次参考才中了秀才;身体禀赋很差,一生与多种严重疾病相伴;出身也很平常,祖上几百年间都是平头百姓。
但他却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,完成了脱胎换骨、超凡入圣的变化,达到了立功、立德、立言三不朽的境界。
从一介平民到晚清重臣,从书生治军到洋务运动,从湘军的创立到名震八方,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事情,也成就了很多事情。
曾国藩入仕后十年七迁,连升十级,被誉为近代政治家,战略家、理学家、文学家。
他曾被封为一等毅勇侯,成为整个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。
乐府有诗:“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”。岳飞亦有言:“莫等闲,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”。
曾国藩从小读书非常刻苦,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觉;三十岁开始,坚持每天写日记自省;用三年的时间戒烟,用三十年的时间戒掉了其他毛病。
翰林学士之后,曾国藩依然用每天必做的“十二门功课”严格要求自己。
六十二岁写的反省日记,其口吻还和三十岁一样。
修身起始阶段,重要的是猛,在进行阶段,更重要的是韧。
自我完善的过程中,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、失败、挫折甚至倒退。关键是不能放弃。
曾国藩说“:凡人作一事,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,首尾不懈,不可见异思迁,做这样想那样,坐这山望那山。
人而无恒,终身一无所成”。
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,如果实心实意地进行自我完善,通过陶冶变化,也可以成为超人。
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,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,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:“勿忘勿助,看平地长得万丈高。”
生命的充实感是一种伴随着阵痛的快感。
不断地突破舒适圈,才能获得成长,才能尽享生命的质感。
一个人想要拥有和美的人生,聪明的处世之道必不可少。
守好心,管住嘴,切勿贪口舌之快惹人猜忌;
宽待人,不抱怨,心宽似海方能享受畅快人生;
越努力,越幸运,努力终将汇聚成未来的满堂喝彩。
学好聪明人的处世之道,定能将这一生活得灿烂如花。